上一页|1|
/1页

主题:在民间播洒科技火种

发表于2012-12-10

他只有小学文化,却是十里八乡交口称赞的农科员,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他就是勐海县勐遮镇曼弄村委会(原为曼弄村公所)农科员、农民农艺师岩亮三。
勐遮镇土肥水美,自然条件较好。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有部分农户缺粮。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岩亮三,文化水平虽低,但是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看到村外的许多地方先后发展起来,而自己村里有的乡亲却提着口袋到处讨粮,心里很着急。198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岩亮三接触到了乡农科站技术人员,他为技术员们传授的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着了迷。在乡农科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开始率先在村子里试种杂交水稻。他经常跑到农科站拜师求艺,还经常把农科人员请到家里来传授技术。当年,他试种的杂交水稻产量比其它品种高出了1倍,这更加增强了他学技术、学科学文化的决心。
1986年,岩亮三被乡农科站聘为村公所农业科技辅导员,这让他学到了更多的实用农业技术。他先后被派到广东、四川、昆明等地参观学习,极大地开阔了眼界,深受启发。通过在县上、乡上的不断培训、学习,岩亮三掌握的农村实用技术逐渐多起来,他主动带头学习并实施双行条植、化学除草、旱育稀植等技术。1995年,他又带头搞稻田养鱼和冬闲田养鱼,并在全村公所1500亩水田中改造了“稻、鱼、菜”共生的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1063亩。到1997年,岩亮三家的水田产水稻5448.5斤,同时共生稻、鱼收入5300元,平均亩产值达2025元;外加田埂种植的蔬菜、辣椒等收入,平均每亩年收入达2500元以上,水田、田埂每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
当时,要在村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不是件容易的事。岩亮三自己试种杂交水稻和在村里推广旱育稀植技术时,还有村民讥笑他。他毫不动摇,一直坚持到种植的杂交水稻丰收。
多年的工作使岩亮三总结了一套经验:无论任何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都必须要有动员引导、重点突破、全面铺开三个阶段。首先必须是农科员要有真正的技术,然后再去动员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只要新产品确实能产出效益,老百姓自然就跟着干了。渐渐地,见到岩亮三所采用的技术让水田既高产、省力,又节约了农业成本后,村民们开始争相向他学习新技术。后来,只要农业方面有什么新技术、新品种要推广,只要岩亮三去动员,大家都拥护支持。
从深山里搬迁出来的佤族群众,过惯了烧山种旱谷的日子,不会种水田,岩亮三每年为他们垫付种子、化肥款1000多元,手把手教他们育秧、栽插、管理,使佤族群众学会科学种田,慢慢解决了吃粮难问题。佤族人称赞他是 “我们佤族人的好兄弟。”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