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高学历=韭菜价?

发表于2012-12-12

在近期的人才市场招聘会上,一些名牌高校的硕士、博士求职屡遭被查本科“出身”的尴尬。即使硕士、博士都出自“名门”,如果本科不幸“沦落”到二本或非名牌院校,用人单位只需一则招聘简章,就能轻松让你出局。(《羊城晚报》12月10日)

去年,农民孩子上人大要“查三代”,现在研究生找单位也要被“查三代”,真是天下之大,什么怪鸟也有!曾几何时,研究生就职风光无限,可现在已是江河日下。在南京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了解到,不少单位招聘研究生很在意本科出身,甚至明言只收211本科出身的研究生。对此,不少小硕们表示不满,认为有就业歧视之嫌。但小硕们又有什么办法,毕竟是供大于求,只有被选择份了:“出身”提到一定高度,好本科决定了多年后的就职抉择,而后天的努力只能作为参考,这是怎样的人才消费观?笔者不明白!

现在好的“出身”不仅关系到研究生就业单位,也关系到研究生薪水的高低。据了解,在招聘现场,有的单位虽然没有明确把“211出身”写入条件,但是对于“出身好”的毕业生明显高看一眼。一家公司招工程师,对211本科的学生另加人才基金奖6000/年,另一家公司则表示:如果是211院校毕业生,硕士生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现场还有一家工具公司,甚至根据毕业生“出身”明码标价:“硕士5000元,211院校6000元。名校的硕士毕业生中,本科“出身”越好薪资越高。全国前28名院校7000-10000元,北大、清华、复旦、南大、浙大、上海交大11000-12000元。”

此情此景,很多不是“211出身”的研究生感觉伤不了:一是受到歧视。“我觉得有点就业歧视。”南大近现代史专业的硕士生小刘说,用人单位“查三代”,忽略了一个学生后天的努力;二是没有公平享受。一个同学是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就因为本科是南京一所非211院校,被用人单位回绝,她觉得很不公平。“本科学校的名气有这么重要吗?用人单位招人还是应该看能力,连个面试机会都不给,太歧视人了。”笔者以为,其实对于非名校出身的本科生,由于享受的教育资源有限,想要考上名校研究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加不容易。就凭着这份意志品质,用人单位也该好好珍惜吧。但事实上,用人单位也如当前社会的消费倾向:一味追求名牌,以为追求贵的、好的。

若从辨证的角度换位思考,站在聘单位立场上,其对本科“出身”的偏好不能以“歧视”简单而论,而是在招聘过程中利用高等教育筛选作用,规避用人风险、节省成本的一种行为——越是名校,其本科生源质量越高,高等教育系统在生源配置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起到了为雇主进行人才甄别的作用。但从研究生角度考虑,他们实在伤不了,同样的研究生学历,难道“名校本科”出身能力就强、吗?笔者认为,如此看法有点牵强,招聘单位在用人理念上有一定问题,讲究出身,追求名牌,而不是看重能力,值得思考!

 招聘单位“查三代”让研究生受伤,也让公众吃惊!回头看来,更应该反思我们研究生教育体制,为何精英教育沦落到如此下场?高端人才只能卖个韭菜价?

上一页|1|
/1页